他只是一名大學兼任教授、資本額5百萬的小企業主,卻能捐出畢生積蓄超過4億元做公益。他是誰?怎麼做到的?
故事的主角,是曾在台北科技大學兼任教職的陽光電子儀器廠負責人林宏裕。
故事的主角,是曾在台北科技大學兼任教職的陽光電子儀器廠負責人林宏裕。
早在2010年,台灣共有4人登上《富比士》雜誌的亞洲慈善英雄排行榜,最受矚目的是台東菜販陳樹菊,另兩位是百億以上身價的大富豪,國泰金董事長蔡宏圖、晶華酒店創辦人潘思源,第四位就是林宏裕。
當時《富比世》報導他累計捐款已達新台幣2.4億元,估計至今應已逾4億元。
最特別的是,他還發展出一套徹底發揮「成本效益」的公益模式,讓受贈機構既感壓力又佩服不已。
人生上半場:發明家
靠專利與獨家發明,累積豐厚財富
現年65歲的林宏裕,與史上最有名的發明家愛迪生恰巧同月同日生,從小他就喜歡拆東西研究、組裝,特別是收音機等與電路有關的產品,鑽研之深,讓他甚至在1970年、台北工專五年級畢業前三個月,就出版了《高傳真之研究》一書。服兵役時,又連寫了兩本《晶體電路速成設計法》、《OTL‧OCL放大器技術》專業書籍,兩本書長銷20多年,三民書局到1993年都還再版。
退伍之後,他帶著3本著作和8張專利證書到聯美電子公司求職。雖然應徵條件要求須國立大學畢業,但五專學歷的他憑著實力,在逾百位應徵者中獲得破格錄用。
受雇的第二年,有人來洽購林宏裕發明的「萬能尺」專利權,激起他自行生產銷售萬能尺的念頭,不料只撐了10個月便結束。他並未因此放棄,第二次創業他靠著自己發明的音響測試儀器打下江山。
林宏裕一生申請到19項專利,發明了30幾樣東西,曾被媒體封為「台灣愛迪生」。在那個台灣電子產品加工出口興盛的年代,他的身家財富隨之騰飛。
人生下半場:慈善家
財產捐助弱勢,做善事也有SOP
而他從創業時起,便開始了低調行善之舉。看到報紙報導了需要幫助的人,他會請員工去郵局寄1、2千元,這在40年前是筆不小數目,「想啟發員工幫助弱勢的心,我出錢、你來寄、用你的名字也沒關係,」他說,「做事情比較重要啦,是不是我的名字,不重要。」
因為幼時祖父生意失敗、家道中落,他在清苦生活中長大,養成了異常節儉的習慣。林宏裕很早就立下把一生財富大部分捐做公益、只留少數給子女的志願。
近年他計畫性大額捐款的兩個主要對象,一是母校北科大,二是家鄉宜蘭縣政府。以每年各1千萬至3千萬元不等的規模,與兩個機構簽訂合約,內容除了各年度捐款的用途計畫書,還包括受贈單位在完成公益計畫後須製作成效報告書等,「最重要的一條,是明訂我對用途的執行情況有權了解,意思就是我可以查證、監督。」
宜蘭縣政府社會處處長邵治綺說,林宏裕捐款不是給錢而已,事前要提計畫,他會詳細詢問計畫書內容,「他希望用在真正找不到資源的地方,不要錦上添花,」邵治綺說。
林宏裕也是北科大迄今累計金額最高的捐款者。不同於其他企業家對大學總是捐建硬體大樓、取得命名權,他的捐款多用於獎勵師生研究。例如,過去北科大畢業生前三名幾乎都去台大、清大、交大念碩博士班,林宏裕希望母校能留住人才,於是提出「重賞」,留校念碩士班的優秀學生,兩年可得40萬元獎學金,現在已有6成的前三名畢業生留下來。
4年前林宏裕出現帕金森氏症的初期症狀,但他並未怨天尤人,反而更積極想完成公益目標。過去他始終不願接受媒體採訪,改變以往的低調作風,是為了拋磚引玉,「如果能帶動這一代的響應,那我太高興,死也瞑目了!」
最特別的是,他還發展出一套徹底發揮「成本效益」的公益模式,讓受贈機構既感壓力又佩服不已。
人生上半場:發明家
靠專利與獨家發明,累積豐厚財富
現年65歲的林宏裕,與史上最有名的發明家愛迪生恰巧同月同日生,從小他就喜歡拆東西研究、組裝,特別是收音機等與電路有關的產品,鑽研之深,讓他甚至在1970年、台北工專五年級畢業前三個月,就出版了《高傳真之研究》一書。服兵役時,又連寫了兩本《晶體電路速成設計法》、《OTL‧OCL放大器技術》專業書籍,兩本書長銷20多年,三民書局到1993年都還再版。
退伍之後,他帶著3本著作和8張專利證書到聯美電子公司求職。雖然應徵條件要求須國立大學畢業,但五專學歷的他憑著實力,在逾百位應徵者中獲得破格錄用。
受雇的第二年,有人來洽購林宏裕發明的「萬能尺」專利權,激起他自行生產銷售萬能尺的念頭,不料只撐了10個月便結束。他並未因此放棄,第二次創業他靠著自己發明的音響測試儀器打下江山。
林宏裕一生申請到19項專利,發明了30幾樣東西,曾被媒體封為「台灣愛迪生」。在那個台灣電子產品加工出口興盛的年代,他的身家財富隨之騰飛。
人生下半場:慈善家
財產捐助弱勢,做善事也有SOP
而他從創業時起,便開始了低調行善之舉。看到報紙報導了需要幫助的人,他會請員工去郵局寄1、2千元,這在40年前是筆不小數目,「想啟發員工幫助弱勢的心,我出錢、你來寄、用你的名字也沒關係,」他說,「做事情比較重要啦,是不是我的名字,不重要。」
因為幼時祖父生意失敗、家道中落,他在清苦生活中長大,養成了異常節儉的習慣。林宏裕很早就立下把一生財富大部分捐做公益、只留少數給子女的志願。
近年他計畫性大額捐款的兩個主要對象,一是母校北科大,二是家鄉宜蘭縣政府。以每年各1千萬至3千萬元不等的規模,與兩個機構簽訂合約,內容除了各年度捐款的用途計畫書,還包括受贈單位在完成公益計畫後須製作成效報告書等,「最重要的一條,是明訂我對用途的執行情況有權了解,意思就是我可以查證、監督。」
宜蘭縣政府社會處處長邵治綺說,林宏裕捐款不是給錢而已,事前要提計畫,他會詳細詢問計畫書內容,「他希望用在真正找不到資源的地方,不要錦上添花,」邵治綺說。
林宏裕也是北科大迄今累計金額最高的捐款者。不同於其他企業家對大學總是捐建硬體大樓、取得命名權,他的捐款多用於獎勵師生研究。例如,過去北科大畢業生前三名幾乎都去台大、清大、交大念碩博士班,林宏裕希望母校能留住人才,於是提出「重賞」,留校念碩士班的優秀學生,兩年可得40萬元獎學金,現在已有6成的前三名畢業生留下來。
4年前林宏裕出現帕金森氏症的初期症狀,但他並未怨天尤人,反而更積極想完成公益目標。過去他始終不願接受媒體採訪,改變以往的低調作風,是為了拋磚引玉,「如果能帶動這一代的響應,那我太高興,死也瞑目了!」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