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3月25日 星期五

天人交戰!蘋果能否堅守隱私承諾?

新頭殼newtalk 2016.03.21 鄭凱榕/編譯報導

正當蘋果和美國政府為了iPhone隱私權保護開打之際,科技巨人內部對於隱私這個議題也正天人交戰,而這可能會對於蘋果長期產品戰略造成挑戰。

根據《路透社》21日報導,不像谷歌(Google)、亞馬遜(Amazon)、臉書(Facebook),蘋果厭惡使用顧客資訊來傳遞特定的廣告或個人化的推薦。確實,根據曾經在蘋果不同產品部門、會處理到隱私審議的4名蘋果前員工們表示,任何蒐集蘋果用戶資訊的行為,需要經蘋果的隱私委員會(這個委員會由3名被暱稱為「隱私沙皇」的委員組成)和蘋果最高執行長簽署批准。

這些前員工表示,批准絕不是自動生效的,因此包含Siri聲控功能、最近縮小規模的iAd網路廣告等產品,都因為這些隱私的顧慮而受限了。

許多員工非常自豪於蘋果的立場,蘋果CEO庫克(Tim Cook)曾經表示這是攸關原則的議題。

「用戶們期待蘋果和其他科技公司盡一切我們所能地保護他們的個人資料」,庫克在美國法官要求蘋果幫助聯邦調查局(FBI)解鎖2015年加州聖貝納迪諾槍擊案犯罪嫌疑人的iPhone手機,蘋果拒絕的同時,以一封致用戶的公開信中明白說明公司的立場。

這樣的政策也有商業上的道理存在:蘋果願意為了隱私犧牲某些利益的明確意志,這撐起了蘋果這家公司誓言保護用戶的強大形象。

對蘋果來說,他們比臉書或亞馬遜等公司更容易採取這樣的立場,因為蘋果到今天為止的主業,一直是銷售硬體設備,而不是廣告或電子商務。

但現在,iPhone銷售停滯不前,而正值蘋果的高階主管們已經樹立了標竿,將以iCloud和蘋果音樂(Apple Music)等服務作為成長的主力之際,蘋果是否還能堅守限縮使用個人資訊的承諾?將是未來的考驗。

蘋果堅守隱私保護、對於使用個人資訊的方式和範圍保守謹慎,影響最大的產品恐怕就是iAd。這項產品服務開始於2010年,最初是計畫在iPhone的應用程式中發送廣告,收益則由蘋果和應用程式開發者平分。

雖然蘋果進入這個領域比較慢,但是它有著誘人的資產:iTunes,這是用戶使用資訊的最豐富的寶庫之一。但是這樣的資料庫,對蘋果來說,卻是想都別想的禁地。根據2名在iAd團隊工作的蘋果前員工表示,無論何時只要蘋果員工想要使用iTunes的資訊來強化廣告特定目標時,他們必須要向隱私團隊提出申請。

這使得iAd團隊要非常努力才能在「到底是誰在看廣告」這個問題上,給予廣告主更大的可視性。這個團隊本來希望創立匿名的身分辨別,這樣廣告主可以確認到底是誰在看他們的廣告。

但根據前員工們表示,雖然試過了10多次類似的申請,所得到的允許只有可以顯示已經看過這個廣告的人數。

其中一名前員工表示:「這實在是太折衷了,可以說根本沒有幫助。」

結果就是iAd難以吸引廣告主,這些廣告主願意花更多錢來得到他們顧客的詳細資訊。今年1月,蘋果宣布他們將不再繼續iAd應用程式網路這項服務。

「我們總是從iAd團隊那邊聽到,他們超想得到更多的資訊來幫助他們最佳化行銷活動計畫,而有時候那非常困難。」和iAd行銷計畫共同合作的熱門手機行銷平台「TUNE」的CEO漢米爾頓(Peter Hamilton)這樣說。

在其他的案例中,蘋果的隱私立場也使得產品研發非常困難。

蘋果在2010年開始的Siri,是內建在iPhone中的聲控數位助理系統。但是根據一位出席相關會議的前蘋果員工表示,在研發過程中,負責隱私的主管們堅持用戶對Siri所說的音聲資訊,必須與個人可識別資訊分開儲存。這位員工表示:「這是重大的後端切割工程。」

在Mac軟體2014版本中,關於Spotlight搜尋功能的更新,隱私和工程團隊必須密切合作,想辦法讓蘋果伺服器上可以保存工程師所需資訊的用戶搜尋紀錄,而不會造成隱私上的顧慮。

一位負責該計畫的前員工表示:「作為一個資訊人,我最明顯的反應是:『這真是蠢瘋了!』」但是他也表示,這樣的經驗也強化了蘋果誓言保護用戶資訊的承諾。

《科技分析研究》分析師歐唐諾(Bob O’Donnell)表示,蘋果必須努力達成正確的平衡,當它開始強化服務型產品的時候。今年1月,蘋果的營收報告顯示,在最近的一季中,服務型產品所獲收益達到55億美元(約合新台幣1781億304萬元),相較上個年度提高了15個百分點。

「一項服務型產品的價值,在於能夠特定個人化的能力」,歐唐諾表示。「你能夠個人化服務的唯一方式,就是取得個人偏好的相關資訊。」

路透社表示,蘋果拒絕評論這篇報導。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