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預見,未來所有家庭裡的設備都將互聯互通,能夠用語音來進行交互,這將帶來一輪規模巨大的智慧家居設備換機潮,並且將建立起AIoT的平台網路,貫穿人們生活的分分秒秒、角角落落的場景,集結海量的用戶、流量和數據。
這番話來自小米CEO雷軍。
在上週舉辦的小米年會上,他對外宣布了這家公司未來五年的核心戰略——「手機+AIoT」,並會投入超過人民幣100億元的資金。
類似的表態並非只發生在小米這一家手機廠商上。
從2018年底至今,已經有好幾家處於市場領先地位的手機大公司,開始將「物聯網」這個試圖將所有設備都連接到一起的概念,作為除智慧手機之外的發展重心之一。
2018年12月,華為在深圳公佈了AIoT戰略,希望藉助自家的「HiLink」標準協議來打通不同設備之間的壁壘。為此華為還專門拉來了包括松下、西門子和美的等在內的家居廠商為其站台。
一個月後,OPPO也宣布成立名為「智美心品」的子品牌,也是想在5G時代建立一個開放化物聯網平台,前期OPPO會先鎖定智慧手錶和智慧耳機這兩個品類。
就連蘋果也開始加快自己的物聯網節奏了。
在今年的CES展會上,蘋果選擇將AirPlay2和HomeKit協議開放給更多的第三方硬體廠商,甚至還直接把iTunes內容放到了三星電視上。這對於一貫奉行封閉生態的蘋果來說,還是第一次。
事實上,「IoT」並不是最近才興起的一個詞。
它所代表的「InternetofThings」,最早是由20年前麻省理工學院的一名研究員凱文·阿什頓(KevinAshton)所提出。
當時凱文在寶潔公司任職,發現貨架上的唇膏總無法及時補貨,可工廠一直有庫存。
他希望能找到一種方式,讓商品實現更好的庫存管理,這才有了之後的RFID無線射頻技術。
這其實就是往產品裡塞一個無線通信晶片,然後就可以實現數位化管理,算是最基本的物聯網形態。
但對手機廠商來說,它們想要的,顯然不會只停留在用藍牙將耳機和智慧手機連接到一起的這個初步層面。
當那些原本很傳統的耳機音箱,乃至是電視、冰箱等家電設備都開始接入互聯網,一張看不到的本地網路也漸漸在你身邊顯現出來。
微型傳感器和5G,我們已經具備構築物聯網的最好條件
功能手機之所以能演變成為智慧手機,少不了各種傳感器的加入。
如果沒有這些傳感器,手機注定只是一個用來打電話和發短信的通訊工具,而不是像現在一樣,既能用結構光實現人臉支付,又能用GPS來導航,也能靠攝像頭來拍照的全能設備。
手錶、耳機和音箱其實也一樣,嚴格意義上說,它們都不是突然出現的新品類,但在過去的很多年裡,這些設備往往只具備一項功能點。比如音箱只是用來播放音樂,而手錶無外乎就是看時間。
可如果設備內置了傳感器,還具備聯網功能後,功能就獲得進一步延伸,這也是實現物聯網生態的重要因素。
小米智慧家居平台的負責人高自光曾解釋過一個有關電子鍋的例子。
他說之所以讓電子鍋連網,不止是為了控制開關,還需要讓它獲悉當地的氣壓情況——比如北京和西藏的氣壓是不一樣的,那麼電子鍋就會根據這個參數調整設定。
所以你也能看到,通過各種傳感器,音箱內置的智慧語音助手可以回答問題,手錶可以用來檢測心率,就連門鎖都能裝上一個指紋識別器,然後靠紅外感應識別來保證住房的安全性。
這也讓傳統設備能夠以一種新的混合形態存在。
《連線》雜誌近期便發表評論認為,<ahref=”https://www.wired.com/story/hybrid-gadgets-alexa-ces-2019/”>如今的智慧設備就像「瑞士軍刀」般,在一款設備上融合了多種功能。
比如路由器以前只能用來插網線當Wi-Fi,但現在它可能還會用作智慧音箱;還有浴室裡的鏡子,只要你願意,完全可以將觸控屏和語音助手融入進去,用來提示每日的天氣信息。
然而,更小更便宜的傳感器僅僅只是構築物聯網生態的內因,外因則是5G時代的到來,它為眾多設備創造了更有利的網路環境。
一方面,5G具備的大帶寬和低延時等特性,讓設備與設備之間的聯通變得更為方便,秒連秒通及時響應,也降低了人工智慧成為反應遲緩的「人工智障」的風險。
另一方面,更高的設備連接密度,也讓5G能夠在同一時間接入更多的設備量,這也是構築物聯網的重要基石。
所以,哪怕5G網路並不會顯著改變我們使用智慧手機的方式,但對於物聯網來說卻是一次巨大的提升,到最後,你將不得不接受這種影響。
智慧家居賺的錢還不夠多,可它正在孵化一門新的生意
原蘋果iPod部門高級副總裁、Nest的創始人 <ahref=”https://www.dezeen.com/2014/05/26/nest-ceo-tony-fadell-interview-connected-home/”>TonyFadell曾在2014年表示:「未來10年裡,我認為家庭中的每一個電子設備都會產生數據,也都能連接網路。」
佈滿智慧家居設備的家庭應該是什麼樣子,我們現在或多或少有所體驗:只需要點幾下手機按鈕,或是說幾個指令,就能直接讓音箱播放音樂報個天氣,切換電視頻道,拉開窗簾或是關燈,在外面提前打開風扇和淨化器,調節書房裡空調的溫度等等。
這些設備通過家中的Wi-Fi連接到同一個網路裡,用戶便可以通過某一個控制中心來發號施令。儘管這只是智慧家居的初期階段,但至少能讓人一窺物聯網可能的應用場景。
最早把這件事當做一門生意去做的國產手機廠商,是小米。
這也是雷軍不斷向外界描述的商業故事,即以小米手機為核心,在外圍構築一個智慧硬體的生態圈,然後這些產品全都可以靠一個App來控制。
然而,手機廠商並不是萬能的,如果說做手機是自己的拿手項目,那麼音箱、手錶乃至是空調這類產品,倒也不需要每個都插上一腳,不如交給更專業的人去做。
所以小米投資和孵化了一批「生態鏈」公司,用以擴大自己的智慧硬體產品線,同時由小米提供設計、供應鍊和營銷策略等方面的支持。
但真正形成規模的還是之後的米家。
如今,你幾乎每週都可以在小米商城和米家App裡看到新品上架的消息,隨之而來的還有類似無印良品裝潢的線下小米門店,它們為小米爭取到一批非常核心的用戶群,哪怕有的並不是小米手機的使用者。
小米很清楚,自己當下仍然離不開手機,就和蘋果也離不開iPhone一樣。根據去年的季度財報數據,現在手機業務對小米的貢獻率仍然在七成左右。
不過IoT和生活消費品這一業務過去三年內在小米總營收的佔比,已經由13%一路漲到了22%。當智慧手機市場逐漸陷入發展瓶頸的當下,物聯網已經成了小米增長的最大驅動力。
到了現在,入局物聯網的手機廠商越來越多,它們都對智慧硬體抱有同樣的想法。
然而在大張旗鼓宣傳的背後,它們顯然還有更多的考慮。
生態圈比手機硬體本身更具誘惑力,因為它能綁住用戶
想做物聯網的廠商,往往會看得更長遠一些,那起碼要花費5-10年。這或許是一個比智慧手機更為廣闊的市場,也自然蘊含著各種的可能性。
生態圈可能是其中最誘人的一種了,它描繪了一個看似有些不可思議,但卻又真實存在的情況:我喜歡上這款設備帶來的服務——我會繼續購買產品擴展更多功能——我對這一切產生了依賴。
這很容易讓人聯想到蘋果一直以來的產品策略。
蘋果CEO庫克在去年財報會議上也有類似表態,他稱有人購買了iPhone,可能會吸引了它們去使用Apple Watch或是AirPods,相反,也有人是因為看中了Apple Watch才入手iPhone的。
之所以會產生這樣的連帶效應,是因為蘋果有意構築一個自己的生態圈。
比如你可以將iPhone上的文件資料同步到iCloud上,然後在Mac或是iPad上讀取;又或者是使用HomePod播放自己Apple Music上的音樂列表;以及用Apple Watch查閱iPhone上的未讀通知。
倘若你已經習慣了這個環境,意味著你很難再轉投到另一個生態中。好比你很難在一眾蘋果配件中放一個Android手機一樣,在多個設備互聯的環境下,往往是牽一發而動全身。
為了強化這種粘性,手機廠商們在推出物聯網設備時,也會主動為自家手機設備做一些獨占功能,比如說減少配對過程的繁瑣度。
所以,哪怕未來小米、華為、蘋果和OPPO等提供的物聯網平台可能千差萬別,甚至連標準都互不兼容,但它們希望做的事情本質上是一樣的——如果你想讓這些產品都能相互溝通,會更傾向於選擇同一個品牌的產品,到最後就乾脆只盯著這一家買。
根據調研公司BIIntelligence的預測,到了2020年,全世界的聯網設備量可能會達到340億,而平均每一個人將配有4個聯網設備。
縱然萬物互聯有著一定的安全隱私方面的風險,也依然對想要變得「更懶」的人們有著致命的吸引力,而對於手機廠商來說,無疑蘊藏著巨大的商機。
功能機由極盛到式微,數家傳統手機廠商沉沙折戟。
而在智慧手機爆炸式的發展放緩後,手機廠商們又能否在物聯網這個價值千億美元的領域,走向下一個黃金時代?我們很快就能看到答案。
消息/圖片來源:ifanr
原標題:小米投100 億,蘋果變「開放」,這事成了手機廠商們的新生意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