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19日 星期二

主流最強!AMD Ryzen 9 3950X 處理器測試報告 / 16 核心虐翻主流


AMD 第 3 代 Ryzen 處理器憑著 7nm 製程與 Zen2 架構優化,再精進 Chiplet 設計的 CCD 與 cIOD 晶片,讓主流 AM4 腳位的 Ryzen 處理器,可有著最高 16 核心的「Ryzen 9 3950X」處理器,得以在 X570 平台中推出,這也讓主流平台的核心數暴增,而在 11/25 號正式販售前,就先來揭曉 3950X 驚人的多核效能,甚至可與 2 年前的 18 核心處理器相互較勁。

TR 下放主流推至 16 核心 Ryzen 9 3950X

就不花太多時間講這代 Ryzen 的 7nm、Zen2 與 Chiplet 等技術,但從之前 2 代產品的規劃到 3 代的改變,Ryzen 9 3900X 與 3950X 原屬於 Ryzen Threadripper 的高核心範疇,但因為 Chiplet 設計的改變,讓 AM4 腳位可在一個處理器上以兩顆 7nm CCD 晶片搭配一顆 12nm cIOD 晶片,讓主流平台有著最高 16 核心的處理器可選。


↑ 第 3 代 Ryzen 規格表。

換個角度想,主流的 X570 可搭配 12 核心、16 核心的處理器,維持雙通道 DDR4 記憶體、24 條 PCIe 4.0 通道的基本配置,無疑是讓一般需要多核心但不用到四通道記憶體或誇張的 72 條 PCIe 4.0 通道的用戶,相對有著較經濟實惠的多核心 DIY 選擇;雖然目前 Ryzen 9 3950X 的定價高於比較的 i9-9920X,但就效能來看 3950X 依然保有優勢,就看之後 AMD 是否會佛心再現、再香一波。


↑ 2 顆 8 核心 7nm CCD、1 顆 12nm cIOD。

Ryzen 9 3950X 開箱搭配 ASRock X570 AQUA

雖然 Ryzen 9 3950X 正式上市時間是 11/25 號,不過效能解禁定的時間比較早,先拿到的「Ryzen 9 3950X」測試盒裝,這顆並沒有贈送 RGB 信仰風扇,此外 AMD 還建議 3950X 的用戶,請搭配使用 280mm 以上的 AIO 水冷散熱器。

可見要讓 3950X 正常發揮,散熱可不能馬虎,而因為沒有含散熱器的關係,處理器盒裝就縮小許多。


↑ AMD Ryzen 9 3950X 盒裝。


↑ Ryzen 9 3950X 與 3900X 盒裝差異。


↑ 內部就是處理器與說明文件,剩下都是泡棉。


↑ AMD 提供搭配測試的 NZXT Kraken X62 280mm 水冷散熱器。

說到水冷 XF 可是相當多(通常都懶得搬出來),這次 Ryzen 9 3950X 測試,搭配使用 ASRock X570 AQUA 水冷主機板,採用全覆蓋水冷幫助 CPU、VRM 與 PCH 散熱,並包含 2 根 M.2 散熱片。

用料上更是 8 層 Server 等級 Low-Loss PCB、14 相 IR 60A PowlRStage MOSFET 的旗艦規格,肯定能好好伺候 3950X 所需的供電與散熱。


↑ Ryzen 9 3950 配 ASRock X570 AQUA。


↑ 塵封已久的 360mm 厚排 + 3 顆高轉速風扇與水泵。


↑ 準備好就開測囉。

AMD Ryzen 9 3950X 處理器效能測試

各位玩家在意的效能測試,由於時間較短的關係,僅以 Ryzen 9 3950X、Ryzen 9 3900X 與 i9-9900KS 相互比較,此外再加上 1 顆 18 核心的 i9-7980XE 做為本次的測試比較參考。

但是,考量 i9-7980XE 實在有點年紀了(手邊也無 i9-9920X 或 i9-9940X 可比較),若採主機板預設 Auto 測試,效能確實會被碾過去,因此禮遇 i9-7980XE 使用 4 通道 DDR4-3200 8GB*4 記憶體,以及主機板設定 AI Optimized,由主機板針對不同核心使用數進行超頻,全核心最高達 4.4GHz,來進行比較。

測試平台如下圖所示,在提醒一遍 i9-7980XE 使用 AI Optimized 進行超頻,才能讓分數稍微贏過 3950X。而 3950X 則使用 X570 AQUA 水冷主機板,搭配 DIY 360mm AIO 水冷散熱器。


↑ 測試平台。

總結

AMD Ryzen 9 3950X 以 16 核心 32 緒的強大多核心運算效能,制霸主流 PC 平台,甚至可上打對手 HEDT 的處理器,讓需要多核心的用戶,亦可在主流平臺下獲得所需的效能,無需上至 4 通道記憶體、多 PCIe 通道的 HEDT 平台;但相對的也讓 3 代 Ryzen Threadripper 處理器,最低僅 24 核心的 3960X 可選擇,變向的增加進入 Threadripper 平台的門檻。

而這顆 3950X 將與對手 i9-10940X 相互較勁,但這勝負可能以盡在不言之中。16 核心的 3950X 定價 $749 美元,對上只有 14 核心的 i9-10940X 定價 $784 美元,可預期 AMD 依舊在接近價位下,以更多的核心取得運算優勢,再藉由多方優化讓時脈變化更迅速、系統多核資源分配更完善,一般生產工具、遊戲表現上也可緊隨其右。

超頻方面,3950X 與 3900X 相當,全核心 4.4GHz 但相對電壓也較高,因此建議玩家至少選擇 240mm 或 280mm 以上的 AIO 水冷散熱器,才能發揮處理器該有的多核心性能,此外機殼內部氣流也要顧,以免主板 VRM 供電模組過燙導致效能不穩定的狀況。

即便 Core X 的價格調整,也難撼動 3 代 Ryzen 的性價優勢,若想在主流平台上至 12、16 核心,那目前 Ryzen 9 3900X 與 Ryzen 9 3950X 可是各位僅有的選擇;隨後還有 3 代 Ryzen Threadripper 的效能測試,將再次提升 HEDT 平台效能,各位玩家敬請拭目以待。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