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4月24日 星期六

缺水易引發地震?中研院研究證實

台灣目前水情依舊不樂觀,農委會力推推水源涵養策略,希望更加強山林的水土保持,留住水源,並且活化農業用水,面對缺水的乾季,中研院也觀察到,台灣西部地區在冬末春初的時候,地震發生頻率較高,原因是因為在乾季雨量減少,導致陸地的儲水量變少,有利於逆斷層的活動,引發地震。

老天爺不下雨,影響的不只有民生用水,專家更發現,缺水容易引發更多地震。

也就是說,雨量充足陸地儲水量多,水的重量就能夠讓逆斷層不易滑動,相對而言,如果都不下雨,陸地儲水量少,逆斷層少了阻力,就更容易滑動,發生地震。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 許雅儒:「乾的時候很乾 溼的時候很溼,那我是不是從乾季到溼季,水文的荷重變化是很大的,那我就可能產生比較大的影響。」 

根據2002到2018年的統計,台灣乾季每個月大約有40次規模2.5以上的地震,溼季只有20次,由此可證,冬季春初,地震發生更頻繁。

中研院地科所研究員 許雅儒:「(像)2010年的甲仙地震,它是在3月初發生的,2012的霧台地震是在2月底,然後在美濃地震是2月發生,就是在水位比較低,水文荷重低的時候地震事實上是,活動度是比較高的。」 

面對56年來最嚴重乾旱,農委會提出水源涵養策略,其中活化農塘可以讓水資源多方活用。

台灣山坡地含國有林地面積有兩百多萬公頃,占全台面積約7成,能夠儲存相當23座石門水庫的雨水,做好水土保持也能夠減少近5成的土砂災害,怎麼留住水是眼下最重要的課題 。

沒有留言: